公告版位
ฟังก์ชันโทรศัพท์มือถือ
 
一、前言

        日本趨勢策略大師大前研一於去年(2006)在日本出版「M型社會」一書,立即引起廣泛的討論,不出一年的時間即成為了檢驗現代社會的重要標竿。在台灣,似乎已有許多人認同了「M型社會」的來臨。因近年來台灣的一般薪水階級收入原地踏步,可是油價節節上升,日常生活必需品價格不斷上漲,子女的教育與養育成本更是令人吃不消,愈來愈多人自認為是所謂的「近貧階級」(near poor),如果因就業不穩定乃至於失業,還可能成為「新貧階級」(new poor)。可是在另一方面,看到政府標售土地而不時有業者喊出了天價,高額建案接二連三的推出,每坪百萬元以上總價億元的豪宅紛紛跟進,精品旗鑑店一家比一家大,瘋狂搶購時髦精品更令人咋舌,好像進入了另一個國度。

        這樣的矛盾與錯亂還不止於此,當我們從報紙中抽出豪宅推案或新上市奢侈精品的大幅廣告夾頁時,赫然發現攤在面前的報紙圖片,內容是一樁樁的家庭悲劇…。去年有一碗麵的故事,母親重病臥床,三個小孩分食一碗麵,還想辦法帶回給媽媽吃;今年在尖石鄉有「水密桃阿麼」,一個人挑起養育7名孫子女的責任…「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相關報導在近年來已經司空見慣了,遑論關於積欠卡債與關廠歇業的報導!

        大前研一很清楚地指出,日本在進入1990年代經濟即陷入衰退,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其中大部分流向中下階級(年收入在600萬日圓以下的中下階級占總人口八成),形成左右兩端高峰而中間相對低落的M型社會。何以會導致「失去的十年」經濟衰退現象而另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呢?大前研一認為是政府弄錯了因應策略。因日本政府眼裡只認識舊型態的經濟,把不具實際效用的財政支出、增加貨幣供給、調降利率等,當成了提升景氣的對策;十年下來,日本仍然呈現著通貨緊縮的現象。簡單地說,1985年之後國際「新經濟」逐漸形成,加上日本國內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所面臨的經濟「衰退」其實不同於過去的樣態。但日本政府卻以「傳統」手段來提昇景氣,而沒有注意到打破國界的新經濟浪潮所呈現出來的現象。

        大前認為日本經濟會呈現所謂的「衰退」,乃因為經濟無國界化與數位經濟所形成的價格正常化(例如過去高價位的數位產品,功能不斷在提升,價格卻節節下滑),日本政府忽視了經濟全球化的特質,仍沿用過去的作法試圖提振景氣,既不能吸引眾多的老人人口,將其豐厚的儲蓄投入市場;同時企業界為了節省成本支出而大量僱用非專職人員,尤其對不需升遷且雇用時期較短的契約雇用模式情有獨鍾,使得薪水階級原地踏步甚至呈現倒退!結果,合計中央與地方的債務、財政融資資金等,日本政府發行了超過一千兆日圓的公債。1992年之後的十年,在私部門工作者年收入在500-800萬日圓之中產階級比例下滑,400萬以下以及1200萬以上之收入者,比例卻略為增加,換言之,薪資階級在經濟長期衰退中逐漸兩極化,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

二、台灣的徵狀

        若根據大前研一採用薪資水準作為M社會的主要分析依據,資料顯示,台灣過去十餘年間薪資平均水準雖有短暫波動,但並沒有像日本呈現長期衰退。根據主計處資料,工業與服務業每人每月薪資從1994年33,689元緩慢上升至2001年為42,042元,2002年略為下降至41,667元,然後又逐步上升為2006年的44,107元。製造業情形也相當類似,從1994年30,803元上升至2000年39,080元,2001-2002年下降分別為38,586元與38,565元,之後又回升至2006年的42,293元。從薪資水準的變化看不出所謂的「M型社會」,即便同時考量薪資上漲率與物價上漲率,實質薪資上漲率只在2001年(-1.01%)、2002年(-0.88%)和2005年(-0.24%)出現負值。這些數據並不足以說明台灣就是「M型社會」,然而我們也無法排除「M型社會」的可能,畢竟人們的實際感受是存在的。基於此,本文試圖找尋其他的指標來探討台灣的情形,以下乃根據官方既有相關統計來觀察,台灣是否存在促使中產階級下滑的相關徵兆?

1.失業與失業人口的特色

        台灣地區在2006年之前,失業率維持在2%以下,2000年為2.99%,2001年躍昇至4.57%,2002年更達到 5.17%的高峰;從絕對數字觀之,2001年以來每年失業人口維持在40萬以上,2002年與2003年甚至超過50萬人。值得注意的,如果按教育程度(國中及以下、高中職、大專及以上)來區分,三個學歷類別的失業率在2000年時差別不大,均介於2.7%-3.4%之間,2001年開始往上衝,並於2002年失業率達到高峰後都開始呈現下降,可是大專及以上學歷者下降較不明顯,反而因為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的增加[1],使得失業人數呈現增加的現象。如表一所示,失業率最高的2002年(4.28%)有12.8萬「大專及以上」失業人口,到2005年(4.01%)失業率雖然下降,失業人數卻增加至14.4萬人。至於「高中職」學歷與「國中及以下」學歷者從2002年以來失業人口數都是呈現下降的情形。如果失業人口按年齡來區分,15-24歲失業率從2001年以來都在10%以上,遠高於25-44歲(5%以下)以及45-64歲人口群(4%以下)。若細分25-50歲主要就業人口,失業率和年齡成反比,亦即25-29歲組失業率最高,依此類推,45-49歲組失業率最低。由於「大專及以上人口」是中產階級的主要來源,相較於其他較低學歷人口,雖然失業率目前不是最高,失業趨勢卻是最險峻的,首當其衝則為剛步出校園的年輕大專畢業生。
 
   表一 失業率與失業人口數按學歷分
                                                     單位:千人,%
 
合計
國中及以下
高中職
大專及以上
年別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2001
450
4.57
164
4.71
182
5.12
104
3.72
2002
515
5.17
172
5.14
215
5.92
128
4.28
2003
503
4.99
167
5.17
207
5.60
129
4.09
2004
454
4.44
134
4.31
184
4.87
136
4.06
2005
428
4.13
113
3.76
171
4.54
144
4.01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94年人力資源調查提要分析」)
 
2.自殺率攀升

        因自殺或自傷死亡人數與死亡率近十年在台灣地區均呈現上升趨勢,如表二所示,1994年為第13位死因,死亡人數1,451人,每十萬人口死亡數為6.88;死亡人數於2002年開始衝破3千人,2006年台灣地區自殺死亡人數達4,406人,為國人第九大死因,每十萬人口死亡數為19.3人,佔死亡總人口3.3%,比去年成長0.2百分點,死亡年齡中位數則為46歲,低於其他九大死因死亡年齡(十大死因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3歲)。如果針對15-64歲人口來分析,自殺死亡人數為1,410人,提升為第七大死因,佔死亡人數之4.6%,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26.3人。

          表二 歷年自殺死亡人數與死亡率
年別
死因順位
死亡人數
每十萬人口死亡數
1994
13
1451
6.88
1995
11
1618
7.61
1996
11
1847
8.61
1997
10
2172
10.04
1998
10
2177
9.97
1999
9
2281
10.36
2000
9
2471
11.14
2001
9
2781
12.45
2002
9
3053
13.59
2003
9
3195
14.16
2004
9
3468
15.31
2005
9
4282
18.84
2006
9
4406
19.3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網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3.低收入戶增加

        雖然台灣地區一般薪資水準尚未呈現下降的趨勢,如果我們檢視家庭儲蓄的變化,可以發現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為了反映不同階級家戶的所得水準,需考量家戶的人口數,因此在區分家庭可支配所得五等分時,筆者所採用的是平均每戶每人的計算方式(詳後敘),依此來比較,可以發現1997、2001、2005年最窮的階級儲蓄金額呈現下降趨勢,從15萬餘減少到7萬8千;中產階級也是從36萬6千下降至30萬6千元;唯有最富有階級呈現上升但波動的情形,三個年份分別為82萬4千、91萬3千、88萬5千元(見圖一)。簡言之,近年來除了所得最高百分之20家庭,其餘的家庭儲蓄都在減少,對於所得偏低的家庭來說,由於生活負擔的加重使得儲蓄減少,符合政府「低收入戶」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台灣地區之低收入戶與低收入人口,若視之為「貧戶」與「貧民」,兩者之比率相較於西歐國家均呈現偏低現象,但顯現逐年提升的趨勢。例如1995年台灣地區低收入戶比率與低收入人口比率分別為0.83%與0.54%,到社會救助法修正前,2004年底已分別上升至1.15%與0.9%。如果分開各地區觀之,早期以高雄市貧戶率最高,1996年(民國87年)之後因為「最低生活費標準」的計算方式統一,則以台北市成長最為明顯。2005年(民國94年)社會救助法修正採「三合一」門檻,台北市「貧戶率」與「貧民率」暫時呈現下降,隨即於次年回升;其他兩個地區則仍呈現增加趨勢,至2006年台北市、高雄市、台灣省貧戶率分別為1.43%、1.39%、與1.17%(見表三)。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原始資料,作者分析作圖)
圖一 儲蓄金額按家戶可支配所得五等分分
 
表三 台灣地區貧戶率按地區分
 
台灣省
台北市
高雄市
年別
貧戶數
貧戶率
貧戶數
貧戶率
貧戶數
貧戶率
1992
34,675
0.85
5,546
0.68
3,559
0.9

leeshao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轉摘  

本文取材自-不負責任經濟學教室~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帳單,貸款無處不在。 
 

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裏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囧貸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囧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囧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噹噹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用上最新的經濟資料模型,一番金融煉丹(copula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資料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註: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6,屬於中等偏高。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trench),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4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資銀行三寸不爛""舌,在高級飯店不斷辦研討會,送精美製作的power pointsexcel spreadsheets,當然賣了個滿堂彩!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8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避險基金,避險基金又是什麼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簡直小意思!

 於是憑藉著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險基金就賺得滿滿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這樣一來就如同阿囧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屋貸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囧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到避險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

 當初是覺得普通CDO風險太高,才丟給避險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淨值拼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避險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這就好像阿宅家裏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只討厭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阿宅這下可傻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避險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裏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當然要大幹一票!於是他們又把手裏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10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CDO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CDO可都是歸我們的!!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避險基金和賣普通CDO給避險基金之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

 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CDO風險高嗎,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CDO裏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CDO這麼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避險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於是再次皆大歡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 
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

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CDS已經為我們帶來了50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50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500億元。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

 1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10%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Rating Agencies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AAA評級!

 如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

 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500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50億元卻沒有變。

 如果現有規模5000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淨值不虧到本金的1%時才不會虧錢,也就是說虧本的機率越來越高。

 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

 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阿囧貸款公司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佈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Supreme Crisis爆發接近成為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

 

 

leeshao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的經營,合併或改組是很正常的; 保險公司是營利事業,如果倒了,影響最大的是"股東"利益,保戶的權益並不會受到影響。回顧以往股票上萬點時,以國泰為例,曾經創下1975元、這個台股至今無人能敵的天價,但是保戶的理賠或給付並不會因此而增加;反之,國泰股票跌至30元不到時, 理賠或給付也沒有因此而減少的。 因為"股價"是股東權益,並非保戶權益,

 

目前國內保險公司因合併或倒閉案例:  

國光人壽由國泰、新光等共同承接;  

第一人壽改慶豐人壽,又改為保誠人壽;  

中興人壽改為遠雄人壽; 外商蘇黎世人壽撤資後,原有保戶由遠雄人壽接手(蘇黎世今年八月又要回來嚕);  

宏福人壽改為宏泰人壽;  

 三商人壽與美商美邦人壽合併改為三商美邦人壽;  

 富邦人壽併入澳商花旗人壽;  

 統一人壽,民國88年更名為統一安聯人壽,96年統一集團退股改名為安聯人壽;  

 全球人壽民國90年概括美商全美人壽、澳大利亞商安盛國衛人壽; 

安泰人壽被喬治亞人壽合併,也更名為ING安泰人壽等....

  

上述合併接受或改組的保險公司,皆聲明:承受原保險公司之原有保單內容,保戶的權益絲毫不受任何影響!因為保戶的權益是跟著保單契約內容、而契約內容是依法而定。〈可洽詢上述保險公司是否如上述所言〉 除非不再繼續繳交保費了!那當然是會影響保單的效益。

 所以,不論是買的是那一家公司的保險,是一樣安全的,

 

不同的是以各家公司的保險商品契約條款為理賠標準,並不是取決於公司的品牌、大小或是個人的喜好做為理賠標準。 到目前為止,台灣並沒有像日本那樣, 因累積銷售太多高預定利率個人年金保單而致倒閉的情形。

 

 

 事實上,自民國907月依修正後保險法第一百四十九條之二: 接管人依前項第八款讓與全部或部分營業、資產或負債時, 如受接管保險業之有效保險契約之保險費率「與當時情況有顯著差異」,非調高其保險年以來終身型保險保費逐年調漲?因台灣這幾年市場定存利率自5%逐漸降低至目前約為2%左右, 保險公司獲利因此而縮水,為了預防像日本的情形,亦逐步調降保單預定利率。 
 目前市面上保險公司的保單利率只有約2.5%,不可能「與當時情況有顯著差異」,就算任何一家保險公司倒閉或合併,接手的保險公司也要承受原保險公司之原有保單內容,保戶的權益不受任何影響。 再整理一下以上敘述,兩個重點問題:

 

第一、一定會有保險公司承接倒閉的公司嗎? 接手的保險公司,能以清算後較低的價格,不必負擔招攬新保險業績時最大的管銷成本, 即承接現有龐大的客群及其附加價值, 而每筆現有保單皆已提撥「責任準備金」, 當然一定會有其他公司來接手的。

 第二、保險公司受承接以後真的不會影響保戶權益嗎? 保險公司若要調整保險費率或保險金額時亦需經主管機關核准,為維護龐大的保戶權益,主管機關當然也不可能輕易同意的。 且接手的保險公司為維護穩定舊有龐大的客群及其附加價值, 當然除維持原有保單內容外,甚至還要提供額外福利或附加價值給原有保戶!所以大家又有何好擔心保險公司倒閉或合併問題? 保險業成立與營運相關規範及退場機制,想倒?先過五關!

 第一關、保險公司成立時: 依法保險公司成立最少資本額為20億, 並需存放一筆資本額15%的「保證金」在財政部。

 第二關、銷售保單時: 重要的是每筆保單皆需提撥「責任準備金」,由財政部監管。 保險公司有各項準備金需要提列,包括責任準備金、未滿期保費準備金、存入再保責任準備金、賠款準備金等,這些準備金就是預防保險公司出問題時,可以提出現金,以保障保戶應得的權益。

  第三關、風險資本額制度: 目前主管機關並已實施「保險業風險資本額制度」 (Risk-based capital)規定(簡稱RBC), 保險業自有資本與風險比率不得低於百分之兩百,否則將不得分配盈餘,主管機關並將視情節輕重採取不同的監理行動。

 第四關、保險業資金運用規範。

  第五關、再保險、保險安定基金: 有國內外「再保險公司」分散保障風險,且有「保險安定基金」的保障。主管機關對於保險公司資金的運用,並有極嚴謹的規範及查核,不可能有如一般金融機構或公司有被掏空的問題。以上種種措施,即因為保險契約時間是最長,人數及影響的層面又是最廣大的,政府機關當然不會等閒視之。 (相關法令:保險法141條~149條、149條之1~之11)

 

 

 

 

leeshao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費者推薦壽險公司3大要件:售後服務、理賠速度及誠實經營
根據調查結果,消費者認為好的壽險公司應該具備的條件,以售後服務佳、理賠迅速及誠實經營是得票率較多的前3項,每項至少都有6成以上的受訪者勾選,不僅歷年來如此,且這3項的比率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至於產品的內容也是消費者考量的因素之一,有超過一半、50.2%的受訪者認為「產品內容不錯」也是壽險公司值得被推薦的條件之一。此外,保險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業務員的素質,也是影響消費者是否推薦保險公司的重要因素,這次調查結果得票率更是大幅增加為50.1%。


-- 哪些公司的整體表現 最值得推薦?

消費者評鑑一家壽險公司是否值得推薦,業務員形象和理賠服務,固然是重要的關鍵,可是消費者看壽險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只包括這些。綜合所有

選擇好的保險公司對消費者而言是件相當慎重的事,尤其在保險公司不倒的神話於去年(2005)年底被國華產物保險公司的停業清理事件打破後,如何選擇一家值得信賴、足以託付自己及家人終身保障的壽險公司,消費者的確必須仔細思量。


售後服務、理賠速度及誠實經營

消費者推薦壽險公司3大要件

根據調查結果,消費者認為好的壽險公司應該具備的條件,以售後服務佳、理賠迅速及誠實經營是得票率較多的前3項,每項至少都有6成以上的受訪者勾選,不僅歷年來如此,且這3項的比率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至於產品的內容也是消費者考量的因素之一,有超過一半、50.2%的受訪者認為「產品內容不錯」也是壽險公司值得被推薦的條件之一。此外,保險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業務員的素質,也是影響消費者是否推薦保險公司的重要因素,這次調查結果得票率更是大幅增加為50.1%。

南山、 ING安泰再次以1%決勝負
而今年的票選結果,南山以37.08%的勾選率,再度蟬聯最佳壽險公司排名的榜首,雖然較上次調查勾選率少了0.92%,但在勁敵ING安泰今年成績同樣也退步了1.32%的情況下,南山仍舊以1.43%險勝。
連續2年皆以些微票數險勝ING安泰的南山,去年雖因勞退新制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民眾對南山的信賴度顯然影響不大;而去年南山更在總經理陳潤霖以回歸需求面、建構全方位保險網路及積極拓展具業務發展潛力地區的新思維策略下,今年的票選結果仍舊是以三「最」--業務員形象最獲好評、理賠服務評價最高及最值得被推薦的壽險公司勇奪3料冠軍。
而ING安泰在這次的調查中,雖然業務員形象及理賠服務2項成績不若往年亮麗,但在「最值得推薦的壽險公司」這項最具指標意義的調查中,仍以與南山維持在抽樣誤的範圍內,位居第2寶座、獲得超過3成5民眾的支持,顯示ING安泰在民眾心目中仍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面對空前競爭狀態的ING安泰,近年來正積極進行所謂的「藍海策略」,要將公司從最佳風險管理人變身為首屈一指的財富管理者,希望以無可取代的服務與價值,繼續在消費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在艱辛與冒險的改革與蛻變過程中,ING安泰能否再創高峰值得觀察。

國泰仍排第3 新光勾選率進步最多
今年勾選率仍排名第3的國泰,除了享有國內最大金控的優勢之外,近年來持續在公益活動上的著力及不斷推新的業務員與主管訓練計畫,也讓不少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囊括第7屆保險信望愛獎8項大獎及國家品質獎的新光,在這次調查中成績大躍進,在最值得推薦的壽險公司這項調查上,勾選率首度破20%,相當於5個受訪者中就有1個會推薦新光。

保誠維持排名第5、三商美邦緊追在後
最近一兩年在業務員形象及理賠服務調查上緊追新光的保誠,雖然今年在值得推薦這項指標上,比去年增加了1.1%的勾選率,但因增加的票數不若前面的新光,因此仍維持第5名成績。即便如此,保誠仍是消費者心目中第3大值得推薦的外商公司。而未來如何追上前面的新光,以及拉大與後面虎視耽耽三商美邦的距離,想必是目前雙總經理制保誠的最大挑戰。

上次調查勾選率只有8.14%的三商美邦,在2005年以產值、行動及服務升級為年度目標的努力下,今年總算看到豐碩成果,在值得推薦這項調查獲得超過1成消費者的推薦,再度拉近與保誠的距離。

郵政壽險、富邦、台壽、國華分居7到10名
第7到10名的公司則為郵政壽險、富邦、台壽及國華,其中郵政壽險及富邦因較上次調查各減少了0.79%及0.68%的勾選率,而被進步了3.2%的三商美邦擠到第7及第8;而台壽雖然仍維持排名第9,但卻比去年增加了1.29%的勾選率,來年會不會成為異軍突起的黑馬,有待觀察。

而國華雖然好幾年都穩坐第10,但面對今年在該項評比的勾選率同樣也是進步了4倍多的全球,未來是否還能保住第10的位子,對去年底才升任總座不久的王造時是一項挑戰。
今年前10名的壽險公司,事實上也多是歷年來排名前10名的常客,雖然各具特色,也各有相當程度的支持者,不過得票數及名次,每年都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尤其在某些特定的族群裡,還常有排名重新洗牌的結果,顯示不同族群消費者的偏好的確有所差異,當然這也是壽險業者發揮利基行銷的第一手資料。

名列10名之外的壽險公司,勾選率仍都在4%以下。其中,排名最前頭的全球人壽,不但勾選率較去年成長4.23倍,且與前1名國華的勾選率差距已縮小到僅1.43%,頗具衝上「最值得推薦前10大壽險公司」的架勢與實力。排名第12的是大都會國際,勾選率也比去年小有進步,反倒是保德信國際勾選率退步2.76%。主推分紅保單的中國與專賣投資型商品的統一安聯,在值得推薦這項調查的勾選率也都比去年退步許多。勾選率不到1%的,則有包括康健、宏利及安達在內的幾家公司。

leeshao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