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談到全球經濟表現及其影響時,“Tough”(艱難的)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稱,世界經濟處境艱難;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用“艱難”來描繪美國經濟現狀,就連普通的美國民眾,在談起個人生活時,也常用“艱難”來形容。

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維特納對全球頭號經濟大國
美國有這樣的評價,“即便你不是經濟學家,也知道美國(經濟)在變弱。”但從數據看,情況似乎有好有壞。好消息是美國二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3.3%,從這一數字看,似乎美國經濟顯露出了好苗頭;壞消息是,美國勞工部9月5日發布的統計結果表明,8月份新增失業人口達8.4萬,今年以來,美國已累計新增失業人口60.5萬,失業率目前為6.1%,創2003年以來新高。

這兩個結論看起來有些矛盾,實則不然。美國近來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元貶值、出口強勁和退稅措施對消費的刺激。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刺激性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日趨衰減,因此,很難說這樣的刺激能否持續有效。很多經濟學家也認為,這一增長率並不表示美國經濟可以避免衰退,經濟衰退將持續到明年。標準普爾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戴維·衛斯甚至認為,衰退事實上從去年第四季度已經開始,谷底將于明年第一季度顯現。

更讓人憂慮的是,在歐洲還有自嘆弗如者。英國《經濟學家》的一篇文章在談到美國時,以欣賞的筆調寫道:看看美國,經濟又增長了,美元又升值了,出口也增加了。由于房地產泡沫破裂、英鎊匯率被高估,加上全球經濟增速放慢,正如財政大臣達林所說,英國正面臨著6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下滑,不景氣狀況比預期嚴重,持續時間也會較長。第二季度,英國經濟增長率為零。經合組織9月2日發表報告說,預計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英國經濟將分別下滑0.3%和0.4%,英國有可能成為第一個陷入衰退的西方發達國家。歐元區的其他國家如德國、意大利等,經濟增長也出現了放緩的跡象。

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將從多個層面影響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貿易佔國內經濟比重較高的發展中國家。這種從上遊向下遊的危機轉移會使正在承受嚴重通貨膨脹壓力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調控手段減少的困境。聯合國貿發組織報告就認為,今年發達國家經濟整體上處于減速狀態,而發展中經濟體整體出現了增長停滯趨勢。

從目前的經濟形勢看,盡管發達國家已經採取了一些挽救措施,但收效並不明顯。次貸危機的影響比人們預期的時間還要長,至今尚未見底。美國政府繼年中以3000億美元巨資拯救房市後,9月7日被迫再度出手接管“兩房”,以免發生更大范圍的金融危機。

但對于新興國家來說,從長遠看,要打破國際經貿的失衡模式,具有更強的應對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承受力,就不能繼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發達國家的調控上。目前,新興國家不但應當為未來可能出現更困難的局面做好準備,繼續採取靈活的貨幣政策,充分利用利率這一杠桿調節經濟發展,更重要的,還在于加大創新的力度,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進一步擴大內需。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出現的全球性經濟放緩的艱難之中,依然蘊藏著發展的機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shao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